当前位置: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5:02:04
所谓天理流行,是指克去私欲之后心与理一的天人合一境界。
且如天地间人物草木禽兽,其生也,莫不有种,定不会无种子白地生出一个物事,这个都是气。其根据就在于,内外一理。
或曰:程氏之徒,言仁多矣。朱子通过对理气关系的论证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学说。这里虽有概念上的解说,但是,最根本的是生命体验的问题。[101]《朱子语类》卷九十五,第2454页。其所以可能,是因为事物之理是由事物在其作用中显示出来的,就认识的过程而言,是由用以达体的过程。
生意是程颢最喜欢使用的词语,万物之生意最可观[26],以此表示自然界的生命创造活泼泼地、与自家意思一般。然义之所以能行,却是仁之用处。所谓心普万物而无心之心,就是天地生物之心,实现为人心之仁,在这个意义上,人为天地心[92],天地生物之心由人心去实现。
有些人虽然出于公心,却惨刻不恤,无爱物之心。然而二气五行,交感万变,故人物之生,有精粗之不同。[55]这就是说,格物能涵盖穷理,即物而穷其理。[56]《朱子语类》卷十五,第284页。
爱物则是实现万物之生理、生意,从而完成格物。而说一个先识仁,再说同体或一体,意思就明白了,就是说,先仁了,然后才有一体境界。
动物只要满足生存的需要,就再没有多余的奢望,而人则有无穷的欲望,如追求不止,就会为欲所昏。只要存养本心之仁德而不失,就自然能爱物而且无不爱,使人与万物有序而和,即按照生态秩序和谐发展,这就是万物一体。在过去的研究中,我们只从概念上解释朱子的理气论,很少关注其生命意义。但是,要通过生命体验去体认,不只是客观认识、对象认识的问题。
[43]这就从原则上肯定了人与动物有同然者,故不得而异[44],即不仅在一般生命的层面上具有同一性,而且在道德的层面上具有同一性。圣人之常,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。鸡雏初生可怜意与之同。公之所以为仁的前提,因为公在仁之前[98],公了方能仁,私便不能仁[99]。
这就是说,动物应当在人的道德伦理的范围之内,是人的道德伦理的对象。有人可能认为,朱子以天地之理、天地之气解释人心之仁,只能说明人是自然人,仁是自然本能,并不能彰显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。
这就是生的哲学所要告诉我们的最有意义的东西,也是最值得今人深思的问题。盖言理,则无可捉摸,物有时而离。
[51] 动物虽然不能像人一样具有天命之全体而只能通一处,即不具备完全的道德,但是却能专注于此一处而全尽,人则多欲而易昏。吾能各知其止,则事事物物莫不各有定理,而分位、界限为不差矣。这是非实体论的生命学说。这是真正的切己工夫,即克去己私,仁便流行。物亦有是理,又如宝珠落在至污浊处,然其所禀亦间有些明处,就上面便自不昧。知可以视为一种知识,但不是知识论所说的对象知识,更不是科学所说的积极知识,它是一种特殊的知识,即生命之知,有明显的价值意义,毋宁说是一种道德知识,即德性之知(其中又有存在的意义)。
[12]《朱子语类》卷一,第5页。我们通过朱子有关人与万物的关系的论述,就会明白这一点。
莫非己者,万物皆备于我的意思。尝观一般花树,朝日照曜之时,欣欣向荣,有这生意,皮包不住,自迸出来。
利物足以和义,义者,事之宜也。这样看来,可从两方面说明人与万物的异同。
盖人撑起这公做骨子,则无私心而仁矣。《集注》说:爱之理,心之德。只缘本来都是天地所生,共这根蒂,所以大率多同。[53]《朱子语类》卷一百二十一,第2940页。
就本体论的意义而言,其全部意义都集中在生物之本上,所谓先者以本为先,绝无时间之先后。格物是认识万物之生理、生意,从而知道为什么要爱物。
且如人,头圆像天,足方像地,平正端直,以其受天地之正气,所以识道理,有知识。说穷理,只就自家身上求之,都无别物事。
方叔曰: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仁。仁是本心之全德[87],爱物是仁的发用。
这实际上是讲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。其实,程颢的天地万物为一体、浑然与物同体之说,也是指人的道德主体性而言的。可见,朱子的格物之学,并不是把人置于万物之外,以万物为对象而认识之,而是把人放到万物之中,在生命共同体的关照下去体认事物之理。仲夏斩阳木,仲冬斩阴木,皆是顺阴阳道理。
故世之忍心无恩者,只是私欲蔽锢,不曾认得我与天地万物心相贯通之理。今须要知得他有心处,又要见得他无心处,只恁定说不得。
仁者满腔子是恻隐之心[95],也就是仁民爱物之心,民须仁之,物则爱之[96]。故发而为孝弟忠信仁义礼智,皆理也。
枯槁可代表一般无生命之物,包括瓦砾砖石之类。关于公(即无私)与仁与万物一体的关系,下面一段话说得最清楚。
发表评论
留言: